一键总结音视频内容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好的,这是根据您提供的视频文字稿和AI摘要优化后的Markdown文章:

Dessix笔记攻略第1期:AI时代,你的大脑正在变成“盲人摸象”?

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知识和观点。但这是否让你感觉,自己越来越像“盲人摸象”故事里的那些盲人?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摸到大象的一小部分,却误以为掌握了全局。如何才能突破这种认知局限,真正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本文将带你走进 Dessix 的世界,探索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范式。我们将通过一个完整的实战案例,展示如何从一篇网页文章开始,利用 AI 进行信息的采集、消化、加工,最终“锻造”出一篇融合了自己思考的全新文章。

🧠 Dais的设计哲学:构建人与AI的共知空间

Dais (Dessix) 的核心理念是“所得于斯,所见如斯”。这意味着,AI 的所有协作都应该基于你正在看、正在思考的内容。它不是一个凭空生成内容的黑箱,而是一个与你共享上下文、共同创造的伙伴。

Dais 创始人宋涛(船长)分享道,他希望创造一个能将零散的知识点(Block)自动连接成线的空间。当你写下一篇笔记时,它就像一块磁铁,能自动吸附所有相关的过往信息。这样,人与AI之间就构建了一个深度的“共知空间”,AI 真正懂你所想,知你所需。

  • 点与线:在 Dais 中,笔记(Note)、指令(Action)、对话(Threat)等都是一个独立的“点”(Block)。AI 的作用就是找到这些点之间的关联,将它们连接成“线”,形成知识网络。
  • 上下文即一切:你所看到的一切,就是 AI 能看到的一切。这种共享的上下文,让你无需反复向 AI 解释背景,从而实现无缝、高效的协作。

📥 信息采集与智能摘要:Dais插件实战

我们的知识锻造之旅,从一篇李继刚老师的文章《人人都在盲人摸象》开始。

传统的做法可能是收藏链接,但信息并未真正进入你的知识库。在 Dais 中,我们可以通过浏览器插件,轻松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与处理:

  1. 一键采集:直接复制网页内容并粘贴到 Dais 中,它会自动转换为干净的 Markdown 格式。
  2. 智能侧边栏:插件的侧边栏会自动完成几项关键工作:
    • 智能摘要:提炼文章核心要点,让你快速把握主旨。
    • 自动标签:基于 AI 理解,为文章打上相关标签,方便后续归类。
    • 即时互动:你可以直接在侧边栏与文章内容进行对话,甚至可以指定一个“专家角色”(如系统论专家高德拉特)来帮你解读文章。
    • 触发指令 (Action):调用你预设好的 Action,对文章进行深度处理,例如执行一个名为“TOC限制理论”的指令,从特定视角分析文章。

这个过程不仅是简单的“剪藏”,更是一次主动的、带有初步思考的信息内化。

🔄 信息深度加工:从抽象到通俗的转化

信息采集回来后,真正的“锻造”才刚刚开始。面对一篇充满洞见的文章,如何才能吃透它?

我的工作流分为两步:

  1. 掰开揉碎,提炼逻辑: 我使用了一个自定义的 Action——“掰开揉碎”。它的作用是撕开文章的表象,分析其核心变量,构建出底层的逻辑链条。执行后,AI 会将文章抽象成一系列公式化的逻辑表达,例如:

    认知 = 局部感知 + 特定视角 - 全局视角

  2. 大俗大雅,讲成人话: 抽象的逻辑虽然深刻,但读起来很生涩。这时,我会调用另一个 Action——“大俗大雅”。它会用最通俗、甚至带点幽默的语言,将这些抽象概念“翻译”成人话。

    咱这大脑啊,就跟盲人摸象似的,只能摸到一小块,还以为摸到了真相。 公式:认知 = 只见树木 + 站哪看哪 - 看不到森林。

通过这两步,一篇文章就从外部信息,被加工成了易于理解和吸收的知识模块。整个过程在 Dais 中清晰可见,形成了一条从原文到抽象逻辑,再到通俗解读的思维链路。

✍️ 文章创作与视觉化:AI辅助与个性化调整

消化吸收后,就到了输出表达(Express)的环节。我希望将这些思考整合成一篇新的文章。

  1. 融合思考,生成初稿: 选中刚刚加工好的“通俗解读”笔记,我让 AI 将其扩展成一篇流畅的文章,并融入我的思考:“我想召集一群小伙伴,共同探索AI时代的知识管理,试图用更多的视角去拼凑那头大象。”

  2. 上下文的力量: 在生成过程中,AI 不仅理解了我选中的内容,还自动关联了知识库中所有相关的笔记,如《人人都在盲人摸象》的原文、我之前的思考片段等。它甚至能在我写下“盲人摸象的故事原文是”并敲击 Tab 键后,自动补完这个故事。这就是“共知空间”的威力。

  3. 降低“AI味”,增加人情味: AI 生成的初稿可能文采有余,但“AI味”较重。我会用一个“降AI味”的 Action 对其进行优化,它会替换掉生僻的连接词,使用更简单直接的表达,让文章更像人写的。

  4. 生成可编辑的配图: 一篇好文章需要配图。Dais 可以直接生成 SVG 格式的矢量图。最关键的是,这张图不是一张死板的图片,你可以直接在 Dais 中将其分解,对每一个元素(文字、形状、线条)进行移动、修改和重新组合,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微调。

至此,一篇图文并茂、深度融合了个人思考的全新文章就诞生了。

🔥 知识锻造论:人与AI协作的深度价值

回顾整个流程,我更愿意称之为“知识锻造”,而非“AI生成”。这背后是一套我个人总结的方法论:

  • 生铁 (Raw Iron):你采集到的原始信息和未经锤炼的思考。
  • 熔炉 (Forge):Dais 创造的上下文环境,它让你的思维和信息“加热”并活跃起来。
  • 铁匠 (Blacksmith):就是你自己。你永远是整个创造过程的主导者,AI 只是工具。
  • 锤子 (Hammer):你的 Action 指令库,用不同的锤子(视角、方法)去敲打烧红的生铁。
  • 火花 (Sparks):在敲打过程中迸发出的灵感和洞见,需要及时捕捉。
  • 成品 (Forged Tool):最终产出的,无论是文章、报告还是一个解决方案,都是满足你真实需求的、独一無二的“铁器”。

这个比喻的核心在于,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 AI 的投喂,而是主动地驾驭 AI,将外部信息和内在思考反复锤炼,最终锻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 问答与总结:Dais的独特优势

问:这些操作用 ChatGPT 不能完成吗?

答: 一定得不到同样的结果。ChatGPT 像一个问答机器人,你问一句,它答一句。而 Dais 提供的是一个持续的、可追溯的、上下文关联的锻造工坊。你无法在 ChatGPT 中保留这种清晰的、多层次的加工链路,也无法让它像 Dais 一样,在你聚焦于某个点时,自动链接所有相关的历史记忆。

Dais 的核心优势:

  • 数据主权:所有数据默认存储在本地,你的知识完全属于你。
  • 深度上下文:AI 与你在同一个空间协作,理解你的完整思维脉络。
  • 工作流 > 生成:它鼓励并支持一个完整的 捕捉(Capture) -> 组织(Organize) -> 消化(Distill) -> 表达(Express) 的知识内化流程。
  • 高度自定义:通过 Action 和角色设定,你可以打造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锤子库”和“专家团”。

在 AI 时代,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拿起锤子,成为一名知识的铁匠。Dais 正是这样一个能让你点燃熔炉、挥舞铁锤的锻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