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总结音视频内容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 愚公移山的真正含义不是坚持不懈,也不是不怕困难
当我第一次接触愚公移山时
当我第一次接触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时,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寓言。甚至在我心里,不断有三种吐槽:“愚公是傻大笨蛋,为什么他要求子孙也跟着移山?结果还不是上面的人移的山。”
注意到愚公移山的出处,还会有更加致命的吐槽:道家不是提倡无为的吗?愚公移山出自道家典籍,怎么可能宣扬坚持不懈呢?
对愚公移山感到困惑的人
实际上,有不少人对愚公移山感到困惑。这些视频将联系愚公移山的上下文,以追溯故事的原本语义。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中的“汤问”,《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汤问”则是列子中探讨时间长短、大小相对极限的章节,它分为16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汤问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和汤问这个标题有关。它讲述了殷汤和夏格的问答。殷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是他的大臣和老师。殷汤问夏阁:“太古之初有误存在吗?”夏格回答:“有。”
殷汤问:“天地八方有极限和穷尽吗?”夏格没有回答。因为汤问夏格事物有大小、长短,同意吗?夏格介绍了无底的深谷归墟、龙伯之国的巨人、以8000年为春的大春树招生、暮死的军姿、细小的昆虫交鸣、淮河南北的干和鼬。最后说,他们虽然形态不同,但是适应环境,所以它不能辨别它们的大小、长短。
同意,除了上面的第一部分,汤问的剩下的15个部分都是故事和传说。其中第二部分就是愚公移山,这段会放到后面讲。
第三部分是我们熟悉的夸父逐日的神话。
第四部分是大鱼和夏格的对话。大鱼认为神灵之气产生了万物,夏格则认为也有不依靠神灵之气的、以自然之道生成的事物。
第五部分描绘了一个传说中的理想国度,中北之国。那里的人性情温和,无需劳作,充满了喜悦和安乐。
第六部分介绍了不同地区的人的不同习俗。虽然这些习俗在我们看来很奇怪,在当地人看来却是正常的。
第七部分是我们熟悉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一个小孩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即便是知识渊博的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第八部分到第16部分都在描述某些出神入化的技巧。比如我们熟知的高山流水的故事,不再赘述。
好了,解释完《汤问》全篇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里面的愚公移山。
很明显,愚公移山并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他和他问的后半部分一样,是对他问开篇的补充。从他们的开篇,我们可以知道,道家不在乎时间大小这些表象。道家在乎的是事物是否顺应自然规律。在这样的前提下,愚公移山得以成为一个说得通的故事。它对应着他问开篇关于大小时间相对极限的讨论。
列子的注解书,冲虚指责身经四姐这样解释,愚公移山平显而达之者,其其有形之弊,地感其成者,造乎不行之妙,河曲之叟垒乎行之有进而不知福。道之无穷,以至孝于真,不知纯纯之余为大智也。
也就是说,愚公之所以成为正面人物,不是因为他坚持不懈,而是因为他的时空观和道家时空观更加接近。他知道人的一生很短暂,所以他从无尽的时间角度看问题。即便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再高,再打在无尽的时间长河里,也终将被移平。
智叟之所以成为反面人物,不是因为他说风凉话,而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短暂的人一生的时间。
后面的帝感其诚,更不是天地被愚公的坚持不懈感动了,而是愚公时间观宏大,顺应自然规律,天地想赞赏于公。
语言是丰富并且模糊的,我们没法确定单个字的意思。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语义会越来越清楚。
当愚公移山只是一个成语时,只能瞎猜他的意思。当愚公移山是一篇文章时,可以知道他的故事梗概。当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的一部分时,可以推断它的原本语义。
尽管人和人之间没法完全理解,我们还是应该试着去理解对方。
愚公移山这个道家故事讲的是时间观和大小的相对。他的原本寓意一定不是坚持不懈或者不怕困难。
探寻愚公移山的原本寓意,需要独得坚持不懈的精神。认定愚公移山的寓意是坚持不懈的人,却没能在确定意义上坚持不懈,讽刺的是,假如人人都知道愚公移山和坚持不懈无关,那么愚公移山很可能压根就不会火,因为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