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总结音视频内容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睡前消息24: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大家好,欢迎收看第二十四期时间消息。今天是国庆日,我们暂时放下新闻,聊聊和国庆相关的话题。
国庆回忆
静静,你的国庆回忆从什么时候开始?应该是九九年的阅兵吧。我是一九八一年出生,对国庆节的记忆从三十五周年开始。一九八四年国庆有大哥们游行和阅兵,而且正好赶上中国家庭开始购买电视,普通中国人第一次体会到国庆是一场全国性的庆祝活动。
一直到我1986年上小学,甚至到90年代初各种作文范围,说起国庆还在回忆1984年的阅兵和游行。现在回想起来80年代的国庆纪念一般有一大批经历过解放战争的老人出现,而且为数不少1984年阅兵的领导人在1949年已经是国家领导人。1984年指挥阅兵的将军在1949年也是高级军官,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国庆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建国一代主导的。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历史和记忆是一回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35周年不一样。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对1949年没有直接记忆。按照中国史学的归类方法,新中国成立的历史逐渐从所见世变成所闻世,将来还会变成所传闻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本来有丰富内涵的事件被压缩成一个简单的符号。
但是新中国成立的很多细节对我们的生活有巨大影响,它还没有到可以符号化的时候。所以今天我想回顾一下解放前后的基本事实,解释几个常见概念。
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是一个完整的词组。我想说说词组内部的逻辑关系。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10月1日,往前倒推三个星期,9月7日,周恩来对全体政协代表有一个报告。周恩来说,民国两个字包含了共和的意思,中华民国的准确含义是中华共和国。现在打算把人民民主四个字放到中华和共和国之间,强调是真正的普选制国家。中国公民将来要人人投票选出人民代表大会,替换掉现在这个没经过普选的政权会议。但是因为民主共和这两个概念重复,所以打算省略掉民主,只说人民。
国名的演变
董必武到政协做报告解释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又讲了一遍国民人的含义。董必武也说,开始考虑国民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是人民的意思是人民民主专政和民主两个字有重复,也建议人民民主四个字塑成人民两个字。到这个时候,国民已经确定了中华民国扩展成中华共和国,再把人民两个字插在中间做定义。政协主席团决定删掉中华民国的简称。这个时候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不到一百个小时。从这些资料来看,国民可以分解成三部分。中华两个字是梁启超、张太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发明的中华民族概念,覆盖所有本土居民。人民两个字说明我们是不受资本控制的普选制国家。共和国是继承孙中山精致的民权政体。所以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成立的那个国家被我们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什么首都会定在北京
这个问题的理由很复杂,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事环境、外交环境都有关系。但是从技术角度看,新中国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现代国家,为了保证行政效率,首都最好设在现代交通网的中心。1949年全国只有五万辆旧汽车,铁路网的结构基本上决定了首都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段时间,东北是日本独占的殖民地,铁路网最完整,占中国的一半。关内是好几个帝国主义争夺的地区,铁路网密度小,加起来和东北差不多。北京和天津就是铁路网和重工业的中心位置。当时的南方也有其他优势,南方人口密集,有一个超级城市上海。虽然铁路少,长江上也没有大桥,但是有长江、珠江两个内河航运网。新中国领导人大多数是南方人,对这些条件是了解的。水运最大的问题是台湾,台湾还没有解放,正好卡在南方海岸线的中间,而且国民党反动派的海空军比较强。到60年代还在抢劫大陆货船,常年和珠江的联系有问题。上海的发达程度虽然压倒全国,但是一直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轰炸上海,一天炸掉了全国8%的发电能力。所以当时的首都不太可能是在南方,北京几乎是最合理的选择。
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定义
新中国是一个主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旧中国是一个阻碍现代化的国家。中国人民消灭了旧中国就是为了顺利的走向现代化社会。但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区别不仅仅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社会不是一个人,不会因...
睡前消息24: 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 🇨🇳
是一个人不会因为换个想法就忽然改变发展方向。只有改变政治制度,进一步改变经济结构,才能给整个国家扭转方向。马克思早就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共产党总结旧中国的问题,首先是统治集团反动无能和帝国主义或者地主阶级绑定在一起,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浪费了中国用来发展现代工商业的资源。所以要打解放战争,推翻反动派。
社会主义道路
即便没有反动派,就算政协里边那些进步派别掌权,就中国也不可能现代化。因为自由资本主义实在已经过去了,继续让资产阶级搞剥削,最终还是要依附于帝国主义。蒋介石、汪精卫当年也是梦想着独立富强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比李纪深、黄炎培他们更反动。就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转不过弯,攒不下原始资本,只能一个投靠英美资本,一个投靠日本资本,殊途同归。
所以必须发动群众在落后国家动员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才能打败帝国主义,才能在落后世界一百年的情况下搞建设。但是要让群众拿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就不能说农民出力资产阶级得好处,那样搞好了是个李自成,搞不好还是一个蒋介石。只有用社会主义道路说服群众,用土地革命证明自己的决心,才能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搞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不给私人工商资本留发展空间。
新中国的历史
土地革命就是不尊重封建土地权利,这两个制度是旧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过去几千年文明的基础。新中国两者都不要,说明这是一个和过去几千年完全割裂的文明,不是任何历史王朝的后继者。前几天俄罗斯拿出1949年的彩色视频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俄文标题直接翻译过来是“天朝第二次诞生”。这说明俄罗斯在苏联的基础上倒退了,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什么是新中国。我们看中国历代王朝的建立过程,新皇帝就算不认为自己是前一个朝代的继承者,也会再往前找一个正统王朝,说自己得到了他们的天命。历代开国皇帝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抓住之前的皇帝,搞禅让,或者去抢传国玉玺这类的宝贝。抢不到也要编一个。新中国如果要玩这一套,可以有很多选择。二十世纪中俄有三个全国性政权,清朝、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三个政府理论上的后继者都在中国。清朝末代皇帝是溥仪,在府顺当战犯。北洋政府最后的元首是张作霖儿子张学思,在海军当校长。南京政府末代总统李宗仁最后也回到了北京。新中国对这三个人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是没有找任何一个人搞政权移交仪式或者要什么宝贝,因为那都是旧中国的淘汰玩法,是剥削阶级的腐朽文化,劳动阶级的新中国不需要他们提供合法性。如果一定要说传统,新中国更愿意说历代造反农民是自己的前辈。我八十年代读小学的时候,小学有历史课,上册方面是古代史《陈胜吴光起义》,下册是近现代史《井冈山红军》。这才是新中国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是换了一个朝代,也不仅仅是改变了发展方向,而是通过社会革命颠覆了之前几千年的文明逻辑。所以我说这是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区别。
七十年的发展
清朝到了最后几十年,人人都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想找一个答案,最后果然来了一个颠覆三千年传统的新中国。新中国发展了七十年时间,已经很长了。如果要给这七十年分成几个阶段,你会怎么分呢?新中国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新中国的特征是快速发展,是往前看。所以我想用中国人民的普遍梦想来给历史分析。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梦想是当一个安全的农民,不用担心交不起税破产,不用担心儿子被抓去当壮丁,遇到灾害有政府救济,只要老老实实在家乡种地就能娶媳妇生娃。几千年来,农民就这么点梦想,现在真的实现了。暂时再好的前途也可以不要。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国家手里有了一套苏联转移的工业种子,小农经济发展到了极限。为了吸引最优秀的人加入工业建设,工农差距逐渐拉开,中国人的梦想开始变成当工人,一个月有几十块钱工资,还有粮票。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学教育普及,青年工人要求更舒适的生活,更多的上升空间,下班时间还要听音乐看小说。具体说来就是技术工人的生活,回城之星。如果只是在街道工厂里面拿几十块钱是不会满意的。所以除了军队大院之外,一般的国企也开始规划家属区建设,配套设施,搞系统内的绩效。民间开始流传各种手抄本,八十年代初的文学热潮也是这一代人发起的。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年轻人普遍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要跳出自己的家乡,当一个体面的白领。一九九二年我在县城读初中,发现高中部那边补习的风气非常可怕。很多人为了考一个普通专科可以补习四五年,八年抗战是普遍现象。二十五岁左右以满年龄考上专科示范,比中学毕业直接上班更符合梦想。二十一世纪的主流需求就不用我多说了,高薪管理,宽松假期,多有分红。简单概括下来就是高级白领,小业主。这个分类很粗糙,七十年分五个阶段,其实分成四个或者六个也可以。另外由于国家发展不平衡,这些阶段并不是同步推广到全国的。七十年代某些缺水山区的农民梦想还是嫁到不缺水的平川村子过稳定的农业生活。九十年代离大厦岗没几年了,还有很多人花钱买城市汇口进国企当合同工。但是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家庭来说,每隔十五年,年轻人的梦想就会更新一轮。这基本上是成立的上一代人年轻是梦寐以求的生活到了下一代人身上就是基本设定是要逃离的命运。五十年代的农民希望安定的种地,到了七十年代,虽然有了化肥和垫泵,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希望进厂当工人。等到九十年代,下一代长大,肯定也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在生产线上消耗青春。考虑到教育和文化的进步,这种需求一点也不奇怪。但回顾这七十年,每一代人的梦想在十几年后都落实了,这是最大的奇迹。虽然到时候我们还会有新一轮需求,还是不会满意,但社会的进步确实一直没停下。这就是新中国最大的成就,是革命带给我们的福利,也是我们对今后七十年的预期。祝愿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感谢各位观众国庆假期的陪伴,我们周五再见。</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