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总结音视频内容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摘要

中山大学马建军副教授的学术报告围绕岩石动力损伤本构模型及数值计算展开,重点介绍了基于热力学框架构建的热力-弹性-塑性-损伤-动力边界面模型,以及其在双孔隙介质、非饱和条件、温度效应和动力加载等复杂场景中的应用。报告还展示了4D-LSM模型在高速侵彻数值模拟中的开发成果,以及改进的DDA(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在动态破坏模拟中的创新应用。研究通过理论建模与实验验证相结合,解决了深部资源开采、水力压裂等工程中的岩石损伤与稳定性问题。

亮点

  • 🔍 双孔隙介质模型:提出双孔隙介质(高孔隙率低渗透性区块与低孔隙率高渗透性裂隙)的统一描述方法,解决了深部资源开采中岩层稳定性的模拟难题。
  • 🌀 损伤与塑性耦合:基于能量耗散理论构建损伤演化模型,揭示损伤驱动力(Y)与塑性硬化的动态耦合关系,突破了传统等效应变假设的局限性。
  • 🌡️ 温度效应建模:通过温度相关硬化法则,量化高温下岩石抗拉/压强度衰减规律,成功模拟20°C至950°C极端环境的材料性能退化。
  • 动力加载分析:在边界面模型中引入应变率效应,开发高速撞击(如弹体侵彻)的数值模拟方法,验证了剩余速度与破坏形态的预测精度。
  • 🛠️ 数值方法创新:将本构模型嵌入4D-LSM和DDA框架,实现连续-非连续介质计算的融合,显著提升隧道开挖、爆破冲击等场景的模拟真实性。

#岩石力学 #损伤本构模型 #数值模拟 #工程防护 #深部开采

思考

  1. 双孔隙介质模型在模拟水力压裂时,如何量化裂隙与基质孔隙之间的流体交换动态?
  2. 高温环境下岩石损伤模型的参数(如临界状态斜率mCS)是否可通过实验数据直接标定?
  3. 4D-LSM模型中键的断裂准则(损伤D=1)是否适用于非球形颗粒或各向异性材料?